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/ 文化传承 / 中国礼

杯中文化——古代的饮酒礼仪

分类:中国礼     日期:2024-01-26 11:40:43     浏览:155
     古人有云,酒之初,礼之用。酒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礼仪出现,古代人饮酒最为注重酒礼,饮酒之人更要遵循“三爵即止”。
     《礼记·玉藻》中有云:“君子之饮酒也,受一爵而色洒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礼已三爵而油油,以退,退则坐。”意义是说,正人君子饮酒,三爵而止,饮过三爵,就要放下杯子,退出酒筵。
     其实也是告诉我们饮酒要适可而止,做到收放自如,那才是真正的“饮酒之人”。


01古代饮酒的礼仪

     古代饮酒的礼仪主要有四步:拜、祭、啐、卒爵。具体来说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,表示敬意;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,祭谢大地生养之德;然后尝尝酒味,并加以赞扬;最后仰杯而尽。
     在酒宴上,主人要向客人敬酒(叫酬);客人要回敬主人(叫酢);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;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(叫旅酬);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(叫行酒)。敬酒时,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“避席”,起立。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。
     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“当筵歌诗”,“即席作歌”。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,实际上是一种酒令。秦汉之间,承前代遗风,人们在席间联句,名曰“即席唱和”,用之日久,便逐渐丰富,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。
     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,酒令也相应地得以长足发展。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,其品种更加丰富,可谓五花八门,琳琅满目。举凡世间事物、人物、花木、虫禽、曲牌、词牌、诗文、戏剧、小说、中药、月令、八卦、骨牌,以及种种风俗、节令,无不入令。
     最早的酒令,完全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,是对酒礼的变革、丰富和发展,是佐酒助兴、活跃宴席的重要手段,是文化入于酒,更是酒中的文化。在古代还设有“立之监”、“佐主史”的令官,即酒令的执法者,这酒令是限制饮酒而不是劝人多饮的。
     随着历史的发展,时间的推移,酒令愈来愈成为席间游戏助兴的活动,以致原有的礼节内容部分缺失,成为酒酣耳热与比赛劝酒的助兴节目,甚至成为为罚酒的手段。


02至今还在沿袭的酒礼

     时下各种酒宴相聚,干杯一词讲得十分频繁。随着干杯口令,或坐或立举杯碰出响声,然后各自干掉。谁若不干,面临被罚三杯的危险。
     其实这“干杯”,并非今人的发明,它由来已久,也是古代饮酒的礼仪。它的寓意是,酒席谁先提议饮酒,谁就得先干为敬,并且展示杯底滴酒未剩。
     杯中余沥一滴,则罚酒一杯不等。而回应的人,也要同样回敬对方。
     酒桌上常见男青年们义薄云天的大喊“那我就先干为敬了!”接着豪饮一杯,其实这一举动无意中沿袭了酒礼中的“献酒”之说。然而古代的先干为敬除了表示尊敬外,还有更重要的意义——向对方证明“这酒没毒,兄台,你就放心喝吧!”


03为什么古代人喜欢温酒喝?

     在历史上,古人们很早就已经有了温酒的概念,像是商周的青铜酒器中就有用来温酒的器具,而唐朝诗人李白在作品《立冬》写有:“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”,南宋诗人陆游也在作品《春日》中写道:“迟日园林尝煮酒,和风庭院新丝”,皆描述了煮酒、温酒的场景。
     事实上,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的酿酒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,酿出的酒大多数都会掺有杂质,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,因此在喝之前将酒稍微加热一下就可以将之挥发掉,降低对人体的危害。
     在《红楼梦》中也有关于这个概念的描述,当时贾宝玉正要点冷酒来喝,而薛宝钗便劝说道:“宝兄弟,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,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,要热吃下去,发散的就快,要冷吃下去,便凝结在内,拿五脏去暖他,岂不受害?从此还不改了呢。快别吃那冷的了”,点出了温酒对于身体健康的好处。

联系电话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