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/ 文化传承 / 中国酒

白酒的前世今生

分类:中国酒     日期:2024-06-01 10:41:06     浏览:38
一,中国白酒的历史时间也不长
     提到中国白酒的历史时间,实际上在中国数千年白酒文化的长河中,掐指一算,白酒的历史时间,其实也不长,公开发布、可以查到资料的历史时间来说,也就是在元末明初。
     那时候的白酒,属于舶来品,因为在那之前,中国是没有白酒的,也就是说,在那之前,中国是没有蒸馏酒的,之前一直都是黄酒(米酒)这样的酿造酒。什么是酿造酒,就是纯自然发酵、不是蒸馏而来的酒。中国的黄酒,和外国的啤酒、葡萄糖,并列“世界三大酿造酒”, 这是公认的。

     以前宋朝的武松打虎,或者其他的影视剧里展现的,大口喝酒,大口吃肉,大家看到的都是喝的白酒,看个乐子就行了,武松要是喝了18碗白酒,结局绝对不是那样,为啥?蒸馏白酒什么度数,黄酒什么度数?所以说,不严谨啊。


二,直至民国时期,“国酒”还是黄酒

     上面说了,元末明初在中国出现了蒸馏白酒,但是白酒并不受欢迎,原因很简单,味道差,度数太高,所以白酒是一直登不了大雅之堂的,一直到民国时期,正式宴席中,用的酒还是我们的黄酒。
     有人问了,白酒是个什么地位?其实在这之前,白酒一直就是“穷人喝的酒”,为什么这么说?原因也很简单,白酒的成本跟传统黄酒相比,并不算高,但关键是白酒的度数高啊,少喝一点就能喝得晕晕乎乎,最少能过过酒瘾啊,划算,肯定受穷人的欢迎。


三,白酒,到底是怎么流行开来的

     话说到建国伊始,当时白酒也不是多流行,或者说是根本就不流行,转机发生在建国初的50年代,当时国内物资匮乏,吃饭都成问题了,哪还有粮食酿酒?于是白酒就来了。
     吃饭都成问题,为什么还要酿酒?对于爱喝酒的人来说,饭可以少吃点,没有酒不行啊,就是这么简单。之前也说了,蒸馏白酒相对于黄酒来说,度数高很多,喝一点就能解馋,所以说,酿造白酒是最佳选择。
     但是重点来了,原来的中国白酒,虽然也是蒸馏酒,但是都是用的传统的五谷杂粮,都是用的谷物酿造的,但是当时缺粮食,所以借鉴的前苏联的工艺,那就是液态发酵,不需要谷物类的粮食,用最便宜的红薯,甚至是甘蔗渣之类的含淀粉的原材料就行,液态发酵,还快。
     于是,新的白酒酿造工艺就形成了,当时是在山东烟台试验成功的,1955年,工业部在山东烟台提出了所谓的“烟台酿酒操作法”,用地瓜干为代用品生产酒和酒精,很快就试验成功。这个工艺,说白了其实就是标准的伏特加工艺。


四,明明是伏特加工艺,为何中国白酒“变了味儿”?

     伏特加白酒工艺,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白酒酿造工艺,同以前的中国白酒酿造工艺相比,简单了很多,不需要酒曲,不需要固态发酵,简单的液态发酵就行了(这也是很多人诟病的“勾兑酒”的液态发酵,事实并非如此,“液态发酵”,并没有任何问题)。
     伏特加虽然说不加酒曲,还是最简单的“液态发酵”,但是人家有一个前提,多重过滤,最最重要的是,人家不添加香精,不加任何人为添加的东西。中国1955年开始的这个新工艺,当时也是不添加香精的,那个年代,也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点的弄虚作假。
     而后过了没几年,中国的粮食产量上来了,不缺粮食了,于是,以前的最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又恢复了,1955年的那种工艺被抛弃了。有人问了,好好的工艺,为什么就不用了?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那种伏特加的工艺,因为不是固态发酵,而且不用酒曲,没有正统中国白酒的“白酒味”,所以必须要改回去。
     时间接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,那个时候,中国白酒还是传统的工艺,固态发酵,酒曲发酵,可是有些人看到了商机,就是白酒以前的那种伏特加工艺,那种最简单的液态发酵的伏特加工艺。这个工艺好在哪里?一句话,太节省成本了,这,才是重点当中的重点。

     伏特加的工艺,简单的红薯或者甘蔗渣一类的就行,只要是含糖分的原材料就行,就比如红薯。但是这个工艺有个特点,缺少谷物类粮食发酵产生的“酒味”,于是乎,厂家开始琢磨往酒里添加香精,让它人为地产生“白酒味儿”,于是乎,“勾兑酒”就诞生了。没有了伏特加的“多重过滤”,多了各种“添加剂”。这就是勾兑酒诞生的渊源。

联系电话

返回顶部